一樽好酒 集三百年京酿之大成

      中国白酒(蒸馏酒)的出现不迟于元代,成体系于明代,当代各类白酒在清代基本上都已经出现。李时珍 《 本草纲目 》 记载,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,其法用浓酒和糟入颤,蒸令气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”。“二锅头”酒是中国白酒中以工艺名称命名的特殊品类,其名称源于传统的分级摘酒技术。 

      古法烧锅,蒸馏设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:一是加热用的地锅,二是蒸酒用的颤桶,三是冷却用的天锅。一次蒸馏,通常需要更换三次天锅之水。经第一锅冷却水冷凝流出的酒,含有多种低沸点的物质成分,尤为明显的如甲醇、醛类,口感刺激猛烈;经第三锅冷却水冷凝流出的酒,高级醇和酸类物质含量较多,口感酸、涩、苦,且因水汽重而寡淡;唯有经第二锅冷却水冷凝流出的酒,尤其是第二锅“头酒”,味道最为醇厚,质量最佳。美其名曰“二锅头”。 

      脱胎于北方“烧刀子”工艺的二锅头酒,始兴于康、乾,成熟于晚清,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由于历代酿造工艺的改进,京师烧刀的酒品质量不断得以提升。明代谢肇 《 五杂姐 》 中所言:“京师之烧刀,舆隶之纯绵也。然其性凶,不营无刃之斧斤”。但在清中期以后,赞赏“京师烧刀”的文字俯首可拾。如谢墉( 1 719 一 1 795 ) 《 食味杂咏 》 记载:“烧酒,他省所烧不如京师。以各处多以大麦,而京城则以高粱,麦不如高粱之甘也’、梁章拒( 1 775 一 1 849 ) 《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 》 提到: ' ’北京各地之烧酒,皆红粱为原料,而酒味不同,酒力也因之各别。常闻外番人言,中国有一大至宝,而人不知服,即高粱烧酒也”。到民国初年,更是有“自古才人千载恨,人间甘醋二锅头”的喟叹。由此可见,“二锅头’’的卓越品质源自数百年来“京 师酿酒’’的匠心和智慧。 

     “二锅头酒产于京畿地区,具有很强的地域性。北京作为历史名城,3000多年来,一直扮演着区域或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 文化中心的角色——正是京城文化的土壤,给二锅头这个特殊白酒品类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的温床。“二锅头酒与生倶 来的京味文化烙印,使其彰显出淳厚包容而又桀骜不驯的个性。它植根百姓之家,寄托着普通民众的五福追求;它跻身 酒肆店铺,倾听着商贾过客的高谈阔论。它的平民身份,京 腔十足;它的包容情怀,京韵悠长;它的内涵品质,京味浓厚。 它集雅俗于一身,勾勒芸芸众生的人间百态;它聚古今于一体,传承京味文化的历史根脉。 

      二锅头定格在民间。它不见诸于官方的经史子集,但却是广传坊间里巷的正版 《 史记 》 ,它是张扬着的京城性格,律动着的京味文化。缘自牛栏山里面的二锅头受命不迁,以其正宗的味道流传三百年而生生不息。盘根究底:京味特色,中外驰名;良心品质,取信于人;百年工艺,代代相承;甘醒好酒,本出民门;纵意所如,醇厚包容。


北京牛栏山酒厂党委书记、厂长:宋克伟